找到這個路牌,在靜修女中附近,進歸綏街巷子就是了,不過是逆向,建議停車後走一點點即可
看這招牌,不難想像年代悠久
這樣只要70 元,每碟菜都滿滿的
青菜十五元起
膨皮,古早味菜色,今日已甚難找到,不由得嘴饞
瓜仔肉,很下飯,對我的口味來說有點過鹹,但餓的時候很下飯,給的很多,狠一點的話可以配一整碗飯
孤陋寡聞的我不知這道的菜名,且稱之為雜煮(炒)吧
眾多菜色
定要一提的是老闆夾菜的動作非常俐落,能夠掌握上菜速度的餐館通常一依我的經驗法則來說,烹食技巧都不算太差,例外情況是地點太好,不必把東西弄得好吃和別人競爭也有生意,這樣的店家說的嚴格點是不值一提的。拉回正題,到歸綏街清粥小菜用餐,看到老闆相當快手快腳的將客人點的菜盛到小碟子哩,又份量都是恰到好處,份量一定是稍微凸起而不是塌下般的營養不良,還沒吃就知道盛菜技術不俗了,不知是盛過多少盤碟才練就的,一身好功夫。好樣的老闆哩!!!
依舒國治先生書本的說法,店家出的都是傳統台灣菜色,不是阿里不達的新進菜式,吃過果真也就能夠深刻了解老闆對味道的堅持,這樣的味道的傳承,把庶民吃食文化當作活線索傳成下來,我特別喜愛此種的店家,那種把燈光弄的刺亮,一堆一堆菜排開下來的自助餐菜色,真令我索然無味,因此老闆才會強調,這裡賣的是媽媽的味道,不是自助餐喔~用心品嘗就夠理解有些在他人眼中難以體會或理解的堅持,對於一個認真的仕事者,多麼的重要,即便固執也是理所當然的,我非常認同。
在此用餐常常發現有一家人點的整桌面的菜,邊吃飯邊連同生活中的雜事和叮嚀一起咀嚼,在一個外人的眼中看來,也很是溫暖,曾經是台北舊時花街柳巷,也不知撫慰過多少的販夫走卒和風塵女郎,對照現時吃客的來去匆匆,歷史的感覺不禁油然而生。霎時突然想起了好久以前騎車路經時,嘴饞的我問老闆何時開始,因為才不到十一點,老闆說還沒開始營業的扼腕,彼時還不知那就是歸綏街清粥小菜的我,就已隱隱約約感到應該又是一個好用餐點。
多年後一試果然如此,這即是,初初一瞥不甚起眼的,歸綏街清粥小菜。
留言列表